|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术动态 | 资料下载 | 建议留言 | 文化论坛 | |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文化中国 >> 文章中心 >> 文化前沿 >> 文化现象 >> 文章正文 | ![]() ![]() |
|
|||||
養男人?网站内容建置与女性增权之关系研究 | |||||
作者:楊淑媚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2-18 | |||||
論文摘要: 女性與男性上網人口數的比例漸漸趨近,是女性在近用網路上的一大進步,但是卻不代表女性在網際空間的權力提昇。然而,網際空間的去中心化,個人的認同流動性、反階層性等等的網路經驗,崛起了增權(empowerment)的概念,是女性主義者希望藉此翻轉不平等的契機。但在商業性女性網站環伺下,女性增權會因此被模塑的「消費主體」所吞噬嗎?因此,本研究試著從商業性女性網站來看女性增權的可能性。 選擇以SheSay女性網站作為個案研究的原因在於,其「養男人」的遊戲作為女權至上之號召,顛覆傳統社會男尊女卑的價值觀。本研究以Tim Jordan(1999)所提出的網際權力交織的架構,以女性主義的觀點出發,來看網站內容建置與女性增權的關係。採用深度訪談方法,並且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份為深度訪談網站的企劃人員,蒐集網站內容建置的脈絡資料。第二部分是採用線上的深度訪談,針對女性網站使用者,來了解其與網站的互動形式與想法。將兩方深度訪談資料與以整理,輔以觀察網站內容建置,作最後的分析與解釋。研究發現女性使用者的確可以從此商業女性網站中獲得增權,而虛擬權力間的交相拉扯情況,應證了理論實踐的可能性。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傳統的性別意識型態不必然成為網站的增值工具。 關鍵字:網際空間、網際權力、網站內容建置、女性增權 Keywords:Cyberspace、Cyberpower、Web Content、Women Empowerment 壹、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國內的網際網路是以學術網路作為根基,而在政府大力推動上網、商業勢力進駐後,充滿蓬勃熱絡的氣氛。一家家林立的網路咖啡店在不景氣中成為黑馬,先不論其使用者運用網路的目的為何,再加上根據交通部統計處在2001年5月的「台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報告」中指出,近834萬人曾使用過網際網路,已可見上網風氣瀰漫於國內中。 出自於William Gibson(1984)著作的科幻小說「Neuromancer」的「網際空間(cyberspace)」一詞,建築著烏扥邦式與自由主義者的想像,更開予女性主義一條出路。要求有更多的空間、自己的空間及公共空間的參與,一直是婦女運動中的重要議題;開啟新空間同時意味著劃定界線、不受支配、不為他人的目標而存在(Rehberger,余曉雯譯,2001)。而Donna Haraway(2000)提出的Cyborg宣言,勾勒出網路科技解放父權社會性別藩籬的枷鎖之圖像,讓女性在現實社會不平等對待的壓迫之下,有一個翻轉的契機。 由於男性是最早的網路使用者,而且握有關鍵的硬體、軟體設計及規劃網路生活的種種產品,是全面由男性為軍事和商業操作掌控而生產出來的(楊忠川、李興國,1999),傾向服務於男性,男性也握有大多的主導權。根據以往調查研究,女性使用者在近用網際網路上,是顯為弱勢的一方。而在政府大力推行全民上網運動,網路用戶調查公司NetValue在2001年12月初公佈的十月份調查報告顯示,台灣網路使用人口男女比例分別為57%和42% ,顯示男女比例有拉近的趨勢,女性在近用網際網路上有一大進步,但是卻無法顯示女性權力是否有所提昇,仍然在網路上存有男性是優勢性別的疑慮。 不僅學術界或女性主義者對於網際網路的潛能有所興趣,其中包含著科技烏托邦的想像或悲觀論述;但不能否認的是,商業利益是推動網際網路發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國內標榜以「女性」作為號召的網站,若以林宇玲(2000)所分類的三大架構,可區分為政治屬性的女性網站、營利屬性的女性網站和非營利屬性的女性網站。她指出政治屬性的網站強調女性是「政治主體」,鼓勵婦女參與公眾的事務;營利屬性網站則多為看好婦女的消費潛力,是從市場的角度去規劃與經營網站的,意圖將女性建構為「消費主體」;非營利屬性的網站則較不具政黨色彩,也不以謀取利益為目的。 網路去中心化的建置,個人的認同流動性、反階層性等等的網路經驗,崛起了增權(empowerment)的概念,女性主義者希望藉此翻轉不平等的現象。但在商業性女性網站環伺下,女性增權會因此被模塑的「消費主體」所吞噬嗎?「養男人」遊戲活動是SheSay女性網站引以自豪並且是全球唯一的台灣經驗作為號召,開出亮演的成績單,國內外媒體爭相報導。網站上「養男人」的遊戲活動,似乎是顛覆以往女性被動的形象,女性有機會主動選擇「男人寵物」,對他握有「生殺大權」,互動形式主要掌控在女性手裡。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這個網站的建置工程師和企劃人員同時握有空間架構和資訊流的權力。因此,希望以學者Tim Jordan所提出的網際權力(cyberpower)形式,探討他所指的三個領域(個人、社會與想像)間的虛擬權力循環連結,來看此網站內容建置與女性增權的關係,究竟是助力還是阻力。 二、研究目的與問題 目前國內有關女性與網站的相關研究,研究焦點大多放在以女性主義社群的BBS或女性網站,討論其抗爭用途(方念萱、蘇彥豪,1996;黃慧櫻,1997;李禮君,1998;鄭敏慧,1998;孫秀蕙,1999)或是網站經營或論述方面等探討(林明璇,1999;王鈿,2000;林宇玲,2000)或是女性使用行為面(石恩綸,2000;薛雅菁,2001)。本研究試著從商業性女性網站來看女性增權的可能性。選擇以SheSay女性網站的原因在於,其「養男人」的遊戲作為女權至上之號召,顛覆傳統社會男尊女卑的價值觀,吸引許多女性的參與。因此,希望透過Tim Jordan(江靜之譯,1999)的網際權力交織之架構,以女性主義的觀點出發,來看女性增權與網站內容建置的關係。主要研究問題如下: (一) 此網站的內容建置對於女性主義者所希求的網際權力有何影響? (二) 此網站的女性使用者與網站工程師、企劃人員的網際權力是如何互動的? (三) 此網站的女性使用者是否能將網站使用經驗(on line)轉化為真實生活(off line)的權力展現? 貳、文獻探討 一、權力與網際空間 網際空間(cyberspace)是William Gibson(1984)所提出的概念,他在書中描述網際空間存在於每個電腦使用者所體驗的「交感幻覺(consensual hallucination)」中,人的意念穿梭其中,被符碼取代與他人的互動。網際空間提供權力給能夠在其中操弄資訊的人。既然將網際網路視之為「空間(space)」,表示其為流動性的過程而非靜止不動,可藉由Foucault和de Certeau兩人對於空間的概念,來了解網際空間的潛能。 Foucault(1979)在「訓育與處罰」一書中提到,指出空間(圓形監獄)是權力施行之所在,人被監控與觀察。Foucault所指的空間並不是純物質性的,既是權力運作的直接介面,也是權力的外顯,更有反抗的可能。而de Certeau(1984)將空間分為place和space,兩者概念相連但彼此是相對性的。他認為space是暫時性的權力空間,是戰略(tactic)所爭取的,類似突擊隊般的行動,沒有界限明示任何它∕我之間的完整區隔。意即空間的差異在於主體的行動、權力的行使、在日常的實行,而不是在空間本質裡 。在網際空間中,與現實社會一樣,個人與社群與個人與個人間的關係依舊存續著權力關係,所以要了解網際空間,也須從權力關係來著手。 新的虛擬科技現在提供一個空間,去抵抗或擁抱後現代性。虛擬增權(virtual empowerment)是種唯物論的東西,鼓勵自給自足的概念,並且包含否認對於外在客體的需要(Robins,2000)。但是,以Foucault(1979)的概念來說,權力循環是透過一個社會而非由單一群體所擁有,權力是在每一個互動中被協商著,並且不是固定的和穩定的,而增權也是包含在持續移轉的過程,可將網際空間視為權力競逐的場域。 Tim Jordan(江靜之譯,1999)藉由Weber、Barth和Foucault三種不同的權力定義 運用於網際空間,來看其符合程度。他認為網際權力是在網際空間上建構文化與政治的權力形式,由三個相關領域所組成:個人、社會與想像。個人的網際權力是由流動性的認同、顛覆和重構離線階層與資訊分享空間所組成,權力像是個人的所有物;而網際空間的政治活動也崛起於網際空間近用問題上,以及在網路政治衝突核心在維持網際空間權力等議題。社會方面的網際權力是由科技技術的權力螺旋與資訊流空間所建構而成,因為握有網際空間建設的軟硬體能力所產生的科技權力菁英;權力於此是為統治形式。運用Anderson的集體想像概念,構築出網際空間的虛擬想像,一端是天堂般的烏托邦,另一端則為完全監控與控制的地獄國;集體想像根本目的並非創造天堂或地獄,而是透過這些希望與恐懼的相互認知創造網路社群。權力於此是社會秩序的構成要素。 Jordan認為這三個領域的網際權力是互相影響的。個人網際權力和社會網際權力是種動態雙向的關係,作為個人所有物的權力使用導致新技術需求,驅使產生更多的科技權力螺旋,彼此互相刺激,不斷創造網路菁英與個人間的權力統治互換。當網際權力是作為使用時候,便帶來了個人增權;當操弄和重構網際空間權力時,便會產生菁英統治,這是個不斷發展的關係,互相影響。這樣的動態過程,也是由第三層網際權力所驅使的,網際空間的集體想像是透過希望與恐懼來運作的,透過想像的社群將個人與社會交織在一起。想像的網際權力寄居於個人和社會網際權力之中,並激奮兩者永無止境的構連與前進。他認為必須從許多與網際空間有關的一切變化經驗中萃取出網際權力,直到它成為線上生活的抽象概念。 李英明(2000)認為人類在網際空間希望掙脫肉體和時空的束縛之過程中,卻也不斷創造出種種異化可宰制人的力量,是種弔詭也是人類無法逃脫的宿命。這說明權力關係無法在虛擬世界中消失,而是重構現實社會的權力關係,但是這也透露出原本離線生活的相對權力雖小,而在虛擬世界中有了增添權力的可能性。 二、女性主義與網際空間的相關論述 網際空間在女性主義的一些觀點上,有很大的影響,Donna Haraway認為動物機器人(cyborg)是一個在後現代主義中建立社會女性主義者文化和理論的結果,在這烏扥邦的想像世界是無性別的(gender);虛擬真實環境允許其使用者選擇他們的喬裝和另類認同(Robins,2000)。Haraway(1985)的動物機器人即是種混種的、具有藩籬滲透性的、無父之不合法的後代,既然不合法,當然也不受父權社會的律法所規範。另外,Tenhaafu(1996)強調網際空間是一個沒有固定認同的「女性空間(feminine space)」,此處女性並非指其生理特徵,或是女性在象徵秩序的負面地位;而是一種能跳脫自我與他者二分的邏輯,可用來挑戰「以陽具為中心」的男性論述 。 Gersch(1998)的研究結合女性主義和文化研究的觀點來探討網際空間的現象,發現網路上的虛擬社群對於女性來說,具有增權的效果,可以幫助她們重新建構文化的文本與認同(轉引自蕭蘋,1999)。Kolko & Reid(1998)認為網際空間在後現代的思惟下,強調當中「賦以形體(embodiment)」,是女性主義得以實踐的政治力量。劉靜怡(1997)指出網際空間為女性帶來了更多有效率的方式來組織女性團體、進行女性主義對話的可能性,方念萱(1998)也發現台灣女性主義版的BBS站長期運作下,版主與核心網友也有層層的動員網絡,可以相互聯繫,建構或重建議題。 相對於這些看好網際空間所帶來解放與顛覆潛力的論述,也有較悲觀的女性主義者發現網路複製著現實社會男性宰制的模式。李英明(2000)也指出在父權體制下女性淪為男性流轉間的商品,沒有主體性,女性長期的身分是流動性的,在男性的宰制下貼上不同的標籤;而網際空間裡每個人的身分是流動的,每個人的身分屬性都被女性化。Wise(1997)也指稱網路的確是女性化的科技,只不過擁有的是女性的負面特質,即「缺乏與他者(lack/other)」。網路的女性化只是男人用以擴充與維持他們的主體性而已(轉引自林宇玲,2000)。 一些觀察者發現網路匿名性使女性使用者有機會逃離性別的藩籬,以「去性別」的方式與人互動,以免除網路世界複製真實世界女性的弱勢或是避免不必要的騷擾(李禮君,1998)。Cleo Odzer(張玉芬譯,1998)以自身進行網路性愛的田野研究,認為女性可以在網際空間得到情慾解放的自由,網路匿名文化可以給女性有更多的成長空間,突破現實社會女性所遭設限的藩籬。但是她也指出無論是在線上或離線世界,男性要主動女性要壓抑的閹割情節仍然存在。 三、網站空間建置與性別文化 由於網際空間的的產製並無法脫離真實社會的政治經濟脈絡,所以也會受真實社會所影響。Baym(1998)指出一些CMC的學者引用Anderson「想像共同體」的概念來說明線上社區(on-line community),他認為這個線上社區的「形式」絕非想像而來,而是被一預存的結構所形塑,包含外在情境(external contexts)、暫時性結構(temporal structure)、系統的基礎建設(system infrastructure)、團體目的(group purposes)和參與者的特徵(participant characteristics)。而男性是最早涉入網際空間的使用者,也是軟硬體設計的主要擁有者,其語言型態與使用方式皆較傾向以男性利益為出發點。 影響網路發展最重要的力量,仍源於潛在每個人的社會文化因素。許多網路研究皆發現兩性參與網路程度存有男強女弱的態勢,這其中除了男性較早涉入網路研發和使用外,網路電腦運用技術也是男性的專長(莊道明,2000),這實在發現女性長期欠缺從事科技工作,讓女性陷入在網路需求的內容與資訊之不足窘境。女性被認為具有超強的消費能力,成為各商業網站積極拉攏的對象,楊忠川與李興國(1999)即指出,女性在這時被尊為有意識的消費者,但女性可以被允許的行為範圍,就僅止於維持現狀的不斷消費。孫秀蕙(1999)發現根據美國的媒體調查機構所作調查中指出,線上購物是網路使用者最不感興趣的網路服務之一,女性也比男性對於線上購物興趣缺缺,與女性就是「瞎拼」的代名詞是背道而馳的,她認為這是因為創造線上購物正是男性,憑著多數的優勢,按照對女性的偏頗理解,建構今日所見的網路世界。 林宇玲(2000)認為強調使用者友善(user-friendliness)的介面形式,使得強調設計者必須先了解使用者特徵,並以他們熟稔的方式來建構網站,例如有些網路設計指南指出,女性比男性對顏色與圖形更敏感,因此女性網站應該採用暖色系來吸引女性使用者。她覺得人機介面的觀念,雖為使用者帶來便利,減少其摸索時間,但在某個程度上,也強化既有的觀念,須加以注意。另外,她在2000年發表「解讀全球資訊網上的台灣女性網站:由網站論述表現看性別與科技之關係」文章中,發現訴求一般女性的網站,容易採取傳統的「女性特質」,如以淺色、粉紅色系的網底為主,搭配可愛圖形等等,傾向提供軟性素材,如健康資訊、情愛、消費等。除了女性主義、女同志的相關網站外,許多女性網站的設計,確實受到傳統性別化的影響。雖然女性化的結果,使女性網站容易召喚女性網友的認同,但也同時複製了宰制的性別觀念。 雖然女性上網人口不停地增加,但是某些對於網路人口普查的數據,有過分簡化解釋一些性別特徵的現象,以iamasia在2001年所作的調查報告為例,指出台灣女性網路使用者除一般閱覽和搜尋資訊外,特別偏愛使用e-mail、網路教育、休閒娛樂及旅遊資訊等等。但是卻又特別強調女性網路使用者偏愛娛樂活動,如看娛樂新聞、玩遊戲和下載遊戲,相對於男性網友仍對科技、新聞及運動相關的內容較有興趣。很明顯地是想延續一般性別刻板化現象。 相對於林宇玲等人觀察女性網站現象所作的結論,甯應斌(2000)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透過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女性可安全自在地和遠處的人或資訊發生關係,這些不同的網路活動也不斷地在召喚新女性主體的出現。他指出在設計一個網站或提供資訊時,也同時呼召及建構主體,這個現象會隨商業化的機制而更加明顯,這些不斷擴大的過程也會對世界造成很大的改變,網路商業不只是在建構一個消費主體而已,往往也會無意地建構出意料之外的新主體或新資源。
對於女性而言,能夠同時提供社交、流行資訊、醫療保健等網路服務固然重要,但是對於女性使用者更需要的是,一個確保性別平等的網際空間,減少性別歧視的可能性,並且能深入討論自身的問題(孫秀蕙,1999)。所以,網際空間的內容建置和安排,深深影響女性如何從中找尋到自己的愉悅與權力展現,這關係到女性是否能從傳統模塑的「消費主體」形象跳脫出來,脫離現實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 四、國內網路增權的相關研究 國內有關網際空間與個人增權的相關研究,相對上仍為少數,而且研究成果發表也為近幾年才開始。林明璇(2000)在其碩士論文「科技賦權之可能性--以清華大學女性主義BBS站為例」的研究結果發現,個人在網站上的涉入度,會影響科技增權策略的形成程度;她發現運用網路達到個人增權的策略,以資訊或議題的交換重於情感性的提供,這或許是因為網際空間所能創造的個人增權可能,來自於特定群體本身的自我增強過程。 而李承翰(2000)在其碩士論文「網際網路與社會運動團體及個人增權(empowerment)關係之研究」中發現,在社運參與者個人方面,較能獲致增權效果,尤其是如同志、殘疾人士,在線上的運動力發揮較能獲得虛擬增權,但是社經地位低、知識水準較差者,近用網路的可能性就大減;社運團體若不能凝聚線上團體意識,社運議題在網路上被注視的機會,會隨著大眾媒體對其關照的強弱而有增減。 另外,游玉卿(2001)在清華大學舉辦的「2001網路與社會研討會」中,發表其論文「網際網路之科技增權研究-以BBS站上的環境討論區為例」,研究結果顯示,透過在網路上的討論或訊息傳布,的確能影響使用者的行為參與,而有科技增權之結果。然而,林明璇和游玉卿採取的研究方法為線上問卷調查法,以回收問卷方式作資料分析,卻都同樣有樣本回收率過低的情況(分別為21.23%和27.9%),造成樣本代表性易遭受質疑;而李承翰以線上深度訪談法(觀察線上社運參與者)、半結構導引式訪談(觀察社運團體上網)以及觀察式語藝內容分析(觀察網路上社運虛擬社群),研究架構較為嚴謹但牽涉議題過多,使得關注焦點過於分歧。總括而言,綜合這些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瞭解到網路空間的確帶給了現實社會較為弱勢的族群或團體,達到科技增權的可能性。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透過個案研究法,來了解女性增權與網站內容建置(SheSay女性網站)的關係。主要以深度訪談法,訪問業者與女性網站使用者,再輔以相關文獻來作深度分析。主要分成兩部分,第一部份為訪談網站的企劃人員,以面對面深度訪談方式蒐集網站內容建置的脈絡資料。第二部分是採用線上的深度訪談,針對女性網站使用者,來了解其與網站的互動形式與想法。將兩方深度訪談資料與以整理,輔以觀察網站內容建置,作最後的分析與解釋。 深度訪談(intensive interview)是參與觀察的主軸,是一種較不具結構,而讓受訪者有更大的自由,可以引導談話方向的訪問方式(Babbie,李美華譯,1998)。與業者訪談部分,即是採用傳統面對面的訪談方式。而所謂的線上深度訪談,即是將田野觀察的深度訪談法應用於網際網路之上。線上深度訪談包括電子郵件、即時通訊軟體 或聊天室的使用,可以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溝通方式,本研究所採取的是一對一的電子郵件式深度訪談,並且參照Hamman(1998)在AOL社群研究的線上深度訪談步驟,來與網站女性使用者訪談。 本研究使用電子郵件作為研究工具,原因在於個人環境下使用電腦能夠兼具私密性與熟悉性,普遍使用電子郵件作滾雪球技術,可以省時又省力地找到受訪者(張維安,2001)。而且,研究者與受訪者回覆往返快速,也促進了研究者與受訪者間的互動。 肆、資料分析與解釋 本研究依循Tim Jordan所提出的網際權力交織之架構,來看SheSay網站內容建置與女性增權的關係,究竟是助力還是阻力。在SheSay網站方面,與其網站企劃陳小姐進行深度訪談,並將訪談資料從錄音帶整理成文字稿,依據訪談大綱將資料加以歸類。而在女性網站使用者方面,採取電子郵件式的深度訪談(附錄二),都有作過四次訪談與回覆。由於是應答者的自體書寫,所以也保留了標點與情感符號。再將兩方面的訪談資料作整理與分析,並且輔以目前網站內容建置的觀察資料,針對研究問題作分析與解釋,來對照理論實踐的可能性。 一、女性網站使用者的個人背景資料 總共有8位女性使用者接受訪談,平均年齡約22歲,受訪者年紀最小為15歲,最大為28歲,教育程度為高中至碩士,只有1位是上班族,其他皆為學生。而網齡都在2年以上,受訪者最長的網齡為6年,共有2位。每位受訪者最常上網的地點都是在家中。每個人開始使用SheSay網站至今的時間長短皆不相同,最長為2年多,最短的為5個月。這些女性受訪者與網站人員提出的使用者人口學資料大致是相當符合的。 「我們網友年齡層大概是十幾歲到二十幾歲中間,包括高中生、大學生和一般的上班族。」?網站企劃陳小姐 二、「養男人」活動的顛覆潛能 「養男人」活動是網站的主要號召力量,網站方面認為是可以讓女性有培養自主的機會,強調女尊男卑。而女性受訪者在使用網站同時,都有參與「養男人」活動,有些人是因本身的好奇,或是經由人際關係(朋友)以及其他媒體的介紹(報紙、雜誌)驅使下加入的,另外較特別的受訪者回答是因為想研究這個遊戲,這可能與她的教育背景有關。 「有….一方面是好奇阿….一方面是想多交朋友…….再來是朋友介紹囉」?受訪者E重構離線階層」是個人的網際權力展現方式之一,女性在這遊戲中的地位是高過於男性的。同時養兩個寵物以上有4位受訪者,大多表示因為申請帳號多重而有機會養很多隻,比較特別的是還有幫別人帶養一陣子的。另外由於女主人除有選擇權外,也握有寵物「生殺大權」,除了1位受訪者養寵物不久外,其他皆有對寵物「賜死」的情況發生,主要原因皆是寵物沒有給予互動。也有受訪者認為女性若在網際空間可以有多重選擇,是等同於真實生活對情感的欲求的。 「他太久不上網時!因為不知如何加入另一隻,所以會想換一個,……。但,你可以發現一樣有趣的現象來應照真實空間,若這網路空間允許女人選擇多種伴侶,那麼只要對方滿足她其中一樣需求,他便有參與她生活的機會,……」?受訪者H 認同的流動性是個人虛擬生活的要素之一,匿名性造成此流動的可能。在MUD的世界裡,簽名檔、頭銜與自述都提供許多資源,透過這些資源,可以自選成分來建構化身,但是許多人皆發現要輕易放棄離線生活所建構的認同,並不簡單。在問及受訪者是否會塑造另一個「網路自己」來與寵物互動時,只有2位受訪者表示會利用「化身」形式,但是大部分的受訪者都認為真誠的重要性,而選擇暴露自己的真實身分。 「很誠實的跟對方互動吧,要不斷地編織謊言是很傷神又無謂的事」?受訪者D 「養男人」既然賦予了女性自主的權力,但是傳統父權社會加在女性身上的包袱似乎沒辦法讓受訪者有所解放的感覺,女性在線上與離線生活是斷裂的。有3位受訪者都認為只是多了個聽妳心事的朋友,但也有受訪者指出這樣的相處方式是將男女置於平等地位,也算是種解放。 「嗯~應該也算是一種解放吧! 兩個人是平等的,如果你不喜歡這個寵物,你還可以把他殺掉 可是我覺得現實中的話,女生還是比較保守的吧! 長久以來的教育方式就是如此ㄚ!」?受訪者G 許多受訪者認為「養男人」會受女性歡迎的原因大致有兩種:1.交朋友2.掌控的權力,但是「掌控」並不是這些受訪者喜歡的互動方式。另外,可喜的是,除了在此網站上握有選擇權,選擇自己所想要的,大多數的受訪者在現實生活中都不再作被動等待的「物體(object)」,而能主動追求自己所想要的。 「…個人認為沒有必要真的把男生當寵物來養的必要,想聊就聊,膩了就殺,基本上這不合我的個性(苦笑)。」?受訪者B 「我會主動追求我要的,因為我不想讓好機會從我身邊溜走…人的幸福,應該是自己掌握,自己追求,而不是在一旁乾等」?受訪者A 三、網站其他內容建置與女性使用者的互動關係 SheSay女性網站除了熱門的「養男人」遊戲外,也和各媒體、市調公司合作,找出女性最感興趣的十個話題,建立了十個生活館,包括:美饌食堂、健康生活、四方遨遊、勁爆娛樂、流行尖端、魔女水晶、遨遊職場、陽光健身、哈日浪潮、玫瑰性情。網站企劃人員表示,衍伸出這十個主題館,是希望可以符合大部分的網友需求。 「這十個館可以就是讓女生滿足一點吧。…其實我們希望可以符合大部分的網友,所以還是以大眾取向為主。…因為其實科技的話,最近都會有一些3C,譬如說手機、或者是電訊產品,或者是電腦,都會在職場裡面出現。…女生可能只是攝取表面上的東西就好了,…譬如說科技方面東西,嗯,最近有什麼手機啊,或者是新的資訊、科技發展到什麼程度,她不須再去研究說這個手機裡面有什麼什麼的。」?網站企劃陳小姐 而受訪者對於這十個生活館的感受,似乎沒有回應網站所期待的樣子。雖然有各式各樣的生活館,有一半以上的受訪者表示很少進入這些生活館,也有受訪者表示缺少運動類型的生活館,這似乎表示這些生活館缺乏較硬性(陽剛性質)題材如運動、科技、政治等設置,並不是因為女性真的不需要。 「我覺得運動方面還是比較少吧……尤其是各個運動的類型…..好少….只有舞蹈而已」?受訪者A 網站首頁節選自網站各個內容的「今日主題」和「今日哈燒話題」,提供網站使用者選擇喜愛的議題作立即點選。網站訪談人員表示,自己在作編輯時,是設想自己為網友,以網友的興趣作為篩選標準。並且在考量時,盡量作到以「女性為主,男性為輔」的境地,但她不諱言的指出有可能是編輯自己的主觀想法。 「所以我們會增加幾個有別於其他女性網站不一樣的,而那只是這些還是女生關心的,甚至會我們想要教育現在女性朋友應該要知道的…。因為SheSay是強調一個蠻獨立自主性的女性網站,…在下標方面的話,通常我喜歡刺激性的,我相信聳動是大家會想看的,…」?網站企劃陳小姐 大部分的受訪者表示會去點選那些話題,是以自己的興趣、切身問題或好奇因素作選擇,而這現象也呈現藉由這些話題點選,受訪者是「間接」進入生活館的。然而,的確「聳動性」也能引她們的注意。 「…跟我切身相關的問題,或者是比較令人感興趣的標題,例如…我一個月受了20公斤….之類的」?受訪者A 除了提供資訊的生活館外,SheSay女性網站還設有討論區和聊天室,被視為是讓此網站具有集結的社群功能;強調個人服務,因此設有個人化桌面供使用會員選擇,依自己的偏好來使用網站;電子賀卡本來運用於「養男人」活動上,目前已獨立出來;另外新增了「敗家聖地」連結電子商務網站-「擁抱美人網」,是原本shopping網於2000年年底時的改版,與實體通路的一家化妝品公司合併。而在2000年5月SheSay女性網站改走較大膽的路線,創設了「愛情議色館」和「愛情醫學院」,網站訪談人員認為此設置獲得會員的廣大迴響,也可藉此激發女性情慾的表達。 「我覺得說其實現在是一個蠻開放的社會,有想過就有想過,挑明出來講,本來就是應該的。…我們希望說不要有那會引起不好負面的,但在這樣限制之下,我很鼓勵我們的網友大膽說出她們的想法。所以我們議色館和愛情醫學院推出來後,就很受歡迎。」?網站企劃陳小姐 對於其他SheSay女性網站的內容建置,有6位訪問者表示最喜歡「討論區」的建置,喜歡在討論區看看大家的意見或是尋求協助,但造成此因素的原因有可能是,此次招募深度訪談的訊息是張貼在討論區裡的結果。而在於最不喜歡或是無用的網站建置上,有2位是投給了「聊天室」,但主要原因是沒有使用過;另外有2位投給「購物」建置,而且大多數的訪問者也表示不會在網路上購物,有的認為缺乏安全感,有的是因為只喜歡享受逛街的樂趣。這似乎表示商業網站雖然看上的是女性上網人口數增加而產生的商業大餅,並企圖模塑「消費主體」的女性網路形象,但是女性仍有自主的力量,拒絕被定型。 「還好,常常都只是看看而已,並不會真的去執行…」?受訪者C 另外SheSay女性網站的廣告或所販賣的東西多為化妝品與保養品之類的,網站訪談人員表示,是這類型的廣告主針對目標消費群來挑選SheSay女性網站的,指出女性會員年齡多集中在十幾歲到二十幾歲之間,而且每日進站流量多,代表人氣旺盛,而且也有一定的口碑。而且網站經營初期即是靠廣告來支撐的,所以兩者關係相當密切;另外,不僅對廠商有益處,網站辦活動也是回饋會員的方式。 「…,之前沒有電子商務的時候,都是靠廣告來營運嘛,有錢進來當然我們要盡力幫人家推。…大部分都是化妝品和飾品比較多,…廣告合作方面的話,我們有時候會和廠商辦活動,是站在一個回饋網友的立場,…包括廠商、網友都有得利。」?網站企劃陳小姐 詢問受訪者對於SheSay女性網站上大多是化妝品和保養品廣告的想法,大部分的受訪者皆認為這是因為網站標榜「女性」的結果,這樣的「刻板性別觀念」其實是和網站設計者以及廣告主不謀而合的。 「因為網站一開始的定位,給予大眾的印象(大眾包括消費者及廣告商),便是個女性訴求的網站」?受訪者F 四、個人網際權力與社會網際權力的關係 最可以看出社會的網際權力即在於,握有網際空間建設的軟硬體能力所產生的「科技權力菁英」。在SheSay女性網站具有虛擬菁英特質的即為網站工程師與企劃、設計人員。這些虛擬菁英限制了女性使用者的網際權力,但藉由使用者的反應與期望,讓虛擬菁英革新網站的軟硬體,雙方呈現互相拉扯的態勢。網站的訪談人員強調要不斷的推陳出新,才能吸引網友的眼光。在作網站內容與活動時,企劃人員與設計人員激盪創意,再和工程師協調,取得平衡點。 「目前這個版有一段時間了,所以今年也會作一次的改版調整。…有時候也會針對活動的性質來設計頁面,並沒有那麼特定,跳脫SheSay給人可愛的印象。有不同的味道,網友才會感覺到新鮮感,感覺SheSay有在進步。…當工程師說沒法辦到時,企劃也是沒輒。」?網站企劃陳小姐 對於是否會「主動」建議SheSay女性網站作些改變或增減部分,其中只有3位會主動提出建議,其他受訪者卻是被動地等待網站自己改變。這顯示網站的虛擬菁英大多是假想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大多是被動式地接受,而未能好好運用個人的網際權力。 「不會,不過有的話當然是最好囉~」?受訪者G 在「養男人」活動中,女主人與男寵物間的主要互動形式,是在「心情花園」的文字書寫,彼此可以寫下心情留言來對話。不過,男寵物的發言權限是掌控在女主人手裡,而且女方有刪除留言的權力。對於受訪者來說,她們皆認為這是交朋友的一種管道,大部分都會保留住所有的發言,將之視為一種紀錄。因此,試問她們面對這份「紀錄」若是消失(非主動刪除)的情況,有半數受訪者會感到難過,有兩位受訪者認為網站需負起修復工作,這也顯示在此網站的書寫是種資產,網站的虛擬菁英似乎擔負起保護這個資產的責任,促使使用者更加依賴網站虛擬菁英來創造控制資訊的新工具。 「…會著急..會很難過.... 會想辦法透過各種管道去追尋…」?受訪者E 另外,再針對這些受訪者對於網際空間是否人人平等的看法,來看她們的對於此新空間的期望。大多數受訪者都認為網際空間的每個人皆是平等的,不分學歷高低、也沒有地位的差距,具有自主性。但是另2位受訪者持懷疑的態度,認為在網際空間,具專業知識多的人會較佔優勢。 「是…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自主權和都該有自律性 站在互相尊重的條件下是人人平等」?受訪者E 五、網站版面顏色設計與性別關係 SheSay女性網站以粉色系作為主要基調,期待創造溫馨的網站環境。網站受訪人員認為女性可以和粉紅色畫上等號,可以清楚分辨出這是一個女性網站,但也讓上站的男性會員會感到害羞。而且粉紅色也可以與SheSay品牌相連結,可以使人印象深刻。 「其實這個粉紅色也幫我們打出一個很好的天下,就是說大家看到粉紅色,就會想到我們SheSay;想到SheSay就想到粉紅色的「養男人」這樣子。」?網站企劃陳小姐 對於這樣的顏色區別性別的論調,遭受不少女性主義者批評,因此,特別也針對網站版面顏色的意義,詢問受訪者的想法。當問及她們可以自由挑選版面顏色時,受訪者說法相當歧異,有的人喜歡綠色系列,有人只要求舒服、調和,有人甚至希望一天能換一種顏色。這也表示受訪者並不都是鍾愛粉紅色的。對於一般認為「粉紅色代表女生,藍色代表男生」的傳統想法,所有的受訪者都反對這樣的論點,認為講求平等,不應用色彩區別性別,而是依個人喜好最為重要。這也顯示受訪者漸漸擺脫這種傳統性別刻板印象用色法則,網站的版面顏色並不會影響女性使用者有性別差異的觀念,反而自主性地希望可以隨心所欲來安排所使用的介面。 「傳統的社會價值觀吧!不過我並不就這麼認為什麼顏色就只屬於哪個特定的性別。」?受訪者D 「女孩子一定要用粉紅色嗎....這樣的觀念會扼殺掉許多喜歡粉紅色的男生…」?受訪者E 六、社群式集體想像的創造 網際空間的集體虛擬想像,是想像的網際權力,希冀透過希望與恐懼的相互認知來創造網路社群。SheSay女性網站成立於1999年12月,有感於女性在網路世界中的角色日益受到重視,所以在以往都是針對男性訴求的網站中,讓女性獲得共享網際空間的機會,作為提供女性相關資訊、服務及凝聚女性社群意識為主的女性社群網站。 「因為那時上網的人口以男性居多,那所有的內容都是針對男性設計居多。…而那時候是想說男生通常都有自己一個網路天地了,我們是不是應該針對女生,就是我們要男女平等嘛,或甚至在強調一下女權主義至上。不能讓網路上的好處都讓男生來獨享,女生也可以得到好處。」?網站企劃陳小姐 這是網站的期望,但若少了使用者的互動,凝聚兩者的想像情感,則秩序難以建立。因此,先以這些受訪者到SheSay女性網站的每週次數與停留時間,看其是否對這虛擬社群有認同感。訪談結果發現受訪者每週到訪網站最少次數為3次,最多就是天天都來網站報到的人。再看其停留時間,發現一般最長的有1小時,但是令人詫異的是,最短只有1分鐘。這位受訪者使用網站約為半年,她表示每天雖然都會上站,但只是去看寵物留言而已,平常也未曾參與討論區或是對於網站內容有任何的興趣。由此可知,端看每週上站頻率是無法代表什麼的。 而相對於另一位受訪者,每天都會上站,而且停留時間約一小時,她的涉入度較高,喜歡在討論區與她人分享心情,也在網站上結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才能有機會產生集體想像。另外也有網路增權相關研究顯示,愈常參與討論會愈有增權的果效。但是對於現實生活產生什麼影響,尚未有研究提及,所以詢問受訪者在於討論區發言情形,來對照她的離線生活有何影響。從訪談資料發現,大概可分成三種型態:1. 在現實生活常常表達自己想法,也在網際空間上常抒發想法。2. 在現實生活會在乎他人眼光,不敢表達自身意見,但在網際空間因匿名性而會表達。3. 常常會在網際空間上發表意見,而驅使在現實生活中慢慢地進步。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常在網路發言可以影響現實生活中的勇於表達,但是通常就會表達自己想法的人,在網際空間也同樣會去表達自身想法。 伍、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試圖以Tim Jordan的網際權力交織之架構(個人、社會與想像)為基模,以女性主義的觀點出發,探討網站內容建置與女性增權的關係。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養男人」所帶來的女性增權 「養男人」賦予女性使用者自主權、選擇權的機會,能夠掌握與「男性寵物」的溝通環境,將以男性支配為主的論述空間反轉過來,面對男寵物的挑釁或攻擊式的言論,可以與以「刪除」或甚至「賜死」作為反擊,維護自身的發言權。「協商式談話(rapport talk)」在此網站上雖然延續,但是這也指出大多數受訪女性是將寵物平等對待,採取互相尊重的方式,願意用「真誠」去交換對方的「真誠」。網路空間的身分認同是可以多元的,也可以轉換(Jones,1998);雖然不用「化身」來增強自己權力,但是「虛擬階層」讓女性有新的地位,在網路空間可暫時拋去現實社會的枷鎖,為自己尋求愉悅的空間。 對於這些女性受訪者來說,這個遊戲是種交朋友的管道,其中的互動形式並非是本研究的關注焦點,所以其中牽涉的互動問題,也是值得探究之處。 (二)虛擬菁英與個人網際權力的交相拉扯現象 網站的虛擬菁英在握有軟體(企劃人員、設計人員)和硬體(工程師)建置資源,與網站的女性使用者的虛擬權力的取得,有很大的關係。雖然大多數女性使用者不會主動要求網站作修正或甚至改變,但是由於市場的競爭激烈,讓網站自動會想去設計更適合的介面,符合更多女性的需求,才不至於被市場機制淘汰。另外,女性使用者也依賴這些網路菁英來擔負維護與控制資訊的責任,所以雙方的權力是持拉扯的態勢。 (三)「性別議題」不必然成為商業女性網站的增值工具 網站的確使用了「性別刻板印象」作為內容建置的評量方式之一,例如十個生活館的主題,大多偏向「軟性」資訊,有一半以上的受訪者表示很少進入這些生活館,也有受訪者表示缺少運動類型的生活館,這似乎表示這些生活館缺乏較硬性(陽剛性質)題材如運動、科技、政治等設置,並不是因為女性真的不想看。然而,如果硬是要區分陰柔與剛毅的分別,是否又落入二元對立的陷阱裡,這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大多數的女性訪談者對於網站企圖模塑的「消費主體」形象,有抗拒的心理,並沒有乖乖就範,這表示女性並不一定在網際空間裡,會繼續淪為被「物化」的客體,須靠消費才能彰顯自己。 「粉紅色」並非是大多數受訪者認為區別女性網站的標誌,也不認為「粉紅色代表女性,藍色代表男性」的性別顏色邏輯,所以就算網站企圖用「粉紅色」來代表女性,但是女性並非套入這樣的思惟裡,被複製的傳統「性別觀念」所宰制。因此,研究結果發現,與甯應斌(2000)所指的網路商業不只是在建構一個消費主體而已,往往也會無意地建構出意料之外的新主體或新資源這樣的說法,是相契合的。 (四)線上與離線的經驗落差 既然能在「養男人」活動有主動選擇權,相對於現實生活中,對於大多數的女性受訪者而言,皆認為女性不該淪為被動等待的角色;在現實生活中若能遇到好的機會,就該放膽追求,但是卻不強求。這在在顯示女性已自覺有主體的存在性,不再被男性視為「他者(the other)」了。 「養男人」也賦予了女性自主的權力,但是傳統父權社會加在女性身上的包袱似乎沒辦法讓受訪者有所解放之感,充其量在網際空間能感受到不受拘束感而已。然而,受訪者經驗提醒了我們,雖然在「養男人」的男女互動預設下,是女尊男卑的形象,但是女性卻大多放棄這種宰制的機會,願意與男寵物平等相對待,這相對於現實生活的不平等現象中,也能視為獲致一種「解放」的感覺。 而在討論區的發言情形發現,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常在網路發言可以影響現實生活去勇於表達自己意見,但是平常就會多表達自己想法的人,在網際空間也同樣會去表達自身的想法。 然而,必須注意的是,若在網際空間上所獲得的個人增權卻無法轉換成現實生活的實踐經驗,一味讚嘆從中得來的權力享受,則將淪為缺乏道德意識,而且也無法提昇女性真正追求的平等機會。 (五)「涉入度」是虛擬社群的形成的關鍵 近年有關網路增權的研究都顯示,參予涉入程度越高,產生網路增權的可能性就越高,本研究也有相同的結論。討論區和聊天室是產生虛擬社群的場域,有6位訪問者表示最喜歡「討論區」的網站建置 ,可以分享意見或是尋求協助。常使用這樣的網站內容建置,也會結交到許多具共同興趣的人。這也代表了使用者涉入感愈高,形成「集體想像」就愈容易了。 然而,要注意的是,使用者的上站次數並不能代表對於網站的忠誠度,必須配合使用者停留網站的時間,才能明白他的涉入程度。吊詭的是,此網站的使用者以「養男人遊戲」為主要上站因素,因此能否凝聚集體想像,有待深入觀察。 除了以上歸結的五點結論外,本研究是以SheSay網站作單一個案研究,它的獨特性即在以「養男人」看似顛覆男尊女卑的形象活動,來看商業性的女性網站與女性增權的互動關係。畢竟以女性主義作為號召的網站或BBS仍為少數女性所參與,所以,換個角度來想,既然商業引領著網際空間更加的蓬勃發展,因此倒不如將對「商業的偏頗」置於框中,先存而不論,不先行對商業女性網站貼上標籤,以開放的角度來探討顛覆一些舊有父系霸權的可能性,不再將之視為洪水猛獸,或是二元對立的宰制僵化印象。 另外,本研究採用電子郵件式的線上深度訪談,有其優勢也有其劣勢,最大的優勢在於可作延長性的持續訪談,所以對於闕漏的問題,仍可與訪談者持續進行對話。而訪談期間,研究者和受訪者雙方互相「信任」,是最基本的條件。最大的缺陷在於無法得知受訪者的表情或動作,而且對於回收時間難以控制。一些後續問題不斷藉助電子郵件與受訪者溝通,容易發生受訪者突然不願回覆 ,因為網路「匿名性」,以及缺乏線索很難找到對方,而使得所獲取的資料不足,會有影響研究結果之嫌。所以本研究為避免此項問題,對於未作後續訪談的受訪者,不納入分析的範圍。 《附錄一》SheSay女性網站企劃人員的訪談大綱 一、 SheSay女性網站的背景 二、 網站內容與設計 三、 網站近況與未來發展 ※訪談對象 SheSay女性網站(易康網路行銷股份有限公司)www.shesay.com 企劃兼編輯人員 陳儀娥小姐 時間:91年1月2日下午4:00-5:20 《附錄二》SheSay女性網站女性使用者的訪談大綱 一、 簡單個人背景資料 二、 SheSay網站內容建置的使用經驗 三、 女性網站性別差異的看法 四、 網站使用經驗與現實生活的比較 【陸續訪談】 針對每一位受訪者設計,依據第一次訪談的結果作延伸性討論。 ※訪談對象 SheSay女性網站的女性會員 共有8為女性受訪者(A~H) 選擇在討論區張貼研究訪談訊息,也有採取主動發信函邀請參加。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方念萱、蘇彥豪:《網路傳播中的對話對峙-以女性主義連線版為例》,第一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論文集。 王鈿(2000):《從虛擬社群觀點探討女性網站之經營模式→以I-village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恩綸(2000):《女性網路使用者的網站印象與網路使用行為》,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交通部統計處(2001):《台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報告》,交通部。 江靜之譯(2000):《網際權力》,韋伯文化。 李承翰(2000):《網際網路與社會運動團體及個人增權(empowerment)關係之研究》,私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亞太。 李英明(2000):《網路社會學》,揚智文化。 李美華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時英。 李禮君(1998):《網路中的女性集結與動員:以女權上路新聞網與女性主義BBS站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禮君(2000):〈數位社會行動的新場域〉,《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1期,頁66-67。 余曉雯譯(2001):〈女性的生活與夢想空間〉,《當代》,第167期,頁10-19。 林宇玲(2000):〈解讀全球資訊網上的台灣女性網站:由網站論述表現看性別與科技之關係〉,《婦女與兩性學刊》,第11期,頁1-33。 林宇玲(2000):〈網路文化的性別刻板印象〉,《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1期,頁62-65。 林明璇(1999):《全球資訊網上的權力場域-以女性網站之呈現為例》,第三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論文集。 高筱綺(1999):《個人溝通風格、對網路空間的任及其個人網頁自我呈現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良文、柯裕棻(2000):〈網路空間之型塑與台灣網際網路的發展〉,《世新大學學報》,第10期,頁187-219。 黃慧櫻(1997):《從TANet BBS發展脈絡探討跨出虛擬空間的「異議BBS」》,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陳鳳蘭(2001):〈台灣網友超愛E-mail 亞洲之冠〉,《中國時報》,2001年12月5日。 張玉芬譯(1998):《虛擬性愛》,新新聞。 張維安(2001):〈文字模式線上訪談的特質及其限制〉,《資訊社會研究》,第1期,頁279-297。 孫秀蕙(1998):〈台灣網際網路發展與問題初探〉,《廣播與電視》,第三卷第四期,頁1-20。 孫秀蕙(1999):《女性與電腦網路》,http://ad.nccu.edu.tw/wisconsin/gender/netsex1.htm。 孫秀蕙(1999):《網路的性別、性別的網路》,http://ad.nccu.edu.tw/wisconsin/feminet1.htm。 游玉卿(2001):《網際網路之科技增權研究-以BBS站上的環境討論區為例》,清華大學2001網路與社會研討會。 莊道明(2000):〈網路男女大不同乎?男女兩性使用者網路規範態度之比較〉,《大學圖書館》,第四卷第一期,頁17-28。 甯應斌(2000):〈網路發展對女性的可能助益〉,《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1期,頁68-72。 楊忠川、李興國(1999):《資訊傳播社會的近用權研究:一個女性主義Cyborg理論的觀點》,中華傳播年會。 劉靜怡(1997):《誰怕網路色情?言論自由、資訊科技與女性主義的三邊對話》,網路與法律研討會。 翟本瑞(2000):〈網路文化研究方法反省〉,《E-Soc Journal》,第9期,http://www.nhu.edu.tw/~society/e-j/09/e-j1015.htm#翟2 蕭蘋(2000):〈商機的無限或文化的多元?試論網際網路的社會文化效果〉,《廣播與電視》,第15期,頁68-93。 薛雅菁(2001):《初探女性的網路使用經驗》,私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 藍信彰(2000):〈網際網路的人類學-從人口結構看網路發展〉,《網際先鋒》,頁30-37。 英文部分 Baym, N.(1998), The emergence of on-line community, in Jones, S.(Ed.),Cybersociety 2.0, Thousand Oaks, CA: Sage, 1998. Gibson, W.(1984). Neuromancer. N.Y.: Ace Books. Foucault, M.(1979),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Alan Sheridan (tran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amman, R.(1999)The Online/Offline Dichotomy: Debunking Some Myths about AOL Users and the Effects of Their Being Online Upon Offline Friendships and Offline Community, http://www.socio.demon.co.uk/magazine/5/5jon.html. Haraway, D.(2000), A Cyborg Manifesto, in Bell, D. & Kennedy, B.(Ed.), The cyberculture reader, London, UK: Routledge. Jones, S.(1998), Information, Internet, and community: Notes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communi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n in Jones, S.(Ed.),Cybersociety 2.0, Thousand Oaks, CA: Sage, 1998. Kolko, B. & Reid, E.(1998), Dissolution and Fragmentation: Problems in On-Line Communities, in Jones, S.(Ed.),Cybersociety 2.0, Thousand Oaks, CA: Sage, 1998. Robins, K.(2000), Cyberspace and the world we live in, in Bell, D. & Kennedy, B.(Ed.), The cybercultures reader, London, UK: Routledge, 2000. |
|||||
文章录入:古言月 责任编辑:古言月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文章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
![]() |
粤ICP备05083455号 Copyright 2004-2005 CulChina.Net 主办:深圳大学文学院·传媒与文化研究中心 站长:孙海峰博士 |